特色埤圳詳細內容
大安圳四汴頭
清華社區公園內
0 m3/ 0 m2/ 無
四汴頭,是大安圳幹線的終點,它在板橋信義路和土城青雲路交界路旁,因為是由四個分水汴來調節水量,所以被稱為四汴頭。大安圳創始於乾隆二十年,公元一千七百五十五年,由板橋市民林成組及其他業戶出資興建的,自大漢溪的支線三峽河右岸媽祖田堰,取水灌溉土城市、板橋市、中和市農田,灌溉面積一千六百七十二公頃,大安圳全長九千八百公尺。在清朝早期的時候,板橋、土城、中和、永和等地區,是一片沒有經過開墾的原野,在兩百多年前,先民們剛踏上這片土地時,只有平埔族擺接社的原住民散居在這裡。漢人開墾之後,沿用原住民的舊名,仍稱此地區為「擺接」。乾隆年間,擺接地區才由林成祖慢慢開發,拓墾的事業全面展開,其中以「大安圳」的修造,對擺接地區的影響最深遠。清雍正年間,擺接十七庄在很早就己經開發了,西元1829年(道光年間)姚瑩北巡時所著的「台北道里記」中記載,稱擺接十七庄為北部第一勝景。擺接十七庄的繁榮全是大安圳的功勞。大安圳供應擺接十七庄一千八百餘甲田地的灌溉用水。尤其是土城地區,「大安圳」的主要幹線流經土城,灌溉了許許多多的農田,成就了許多大戶以及村落,可以稱作是土城人的「生命活水」。 所以我們可以說:「一部大安圳開發史,就是一部擺接地區的開拓史」。(文字節錄自水利故事館http://doie.coa.gov.tw/story/story-detail.asp?story_id=22)
水圳、埤塘水深危險,周邊範圍禁止嬉戲、烤肉、戲水、垂釣,請注意安全並嚴禁毀損水利設施。